小书屋 > 穿越小说 > 贞观小财神 > 第二百六十九章 玄龄背锅
    北周后主宣帝宇文赟是个脑门锃亮,不务正业的皇帝,与其让臣民再继续受他的祸害,还不如换杨坚来呢。

    更何况,相比其他帝王,杨坚还有一个重大优势。

    他非常抠门,并不喜好享受,至少在他当政的头二十年,对节俭的这一原则是一直贯彻的。

    基于此,国库充实,百姓也安乐,杨坚也想到,应该给前朝的那些小朝廷著书立传。

    虽说,这些小王朝,很多都是乌七八糟,瞪穿了眼睛也找不到什么好事,能数得上的有作为的皇帝,五个手指头都够了。

    其中更有几个小王朝,亦如刘宋、高齐等等,宫廷里的环境,更是脏污烂臭,令人不忍直视。

    毫无伦理纲常,丑闻遍播乡里。不过,即便如此,那也是一段历史,有其存在的价值。就是捏着鼻子,也得主持著述的工作。

    然而,这样的宏图壮志,还未及展开,就因为他亲亲的好儿子杨广的蛮干,彻底夭折。

    于是,为前朝分立的朝廷著书立说的担子,就交到了大唐的手中。

    作为一代雄主,李世民当然很看重这件事。

    早就找了房玄龄、魏征等人负责此事,都是他手下最得力的能臣,不止如此,比如魏征,其家是河北巨鹿的大族,累世公卿,尤其是他同族的前辈魏收,更是北齐的权臣。

    在北齐为官的时候,也是负责整理北齐官史的,虽然魏收的差事办得不怎么样,乃至在朝上引发了一场大乱。

    可因为担了这项差事,他家中的藏书还是很全的,有些版本,官方图书馆那里都没有。

    再加上前朝贵戚令狐德棻、史官李百药等人,分为南史、北史两部分的史书,著述的工作开展的相当顺利。

    然而,一个大大的难题也摆在眼前。

    如何评价前朝大隋?

    作为大隋的接班人,尤其他们老李家和老杨家还有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杨广就是李世民的表哥啊,表哥,亲表哥,不掺假的。

    所以,如何评判大隋,就成了北史的重点。

    严格来说,把大隋算在北史之中,其实就是不太公允的行为,完全属于刻意打压,降低其存在感。

    与那些南北割据的小朝廷不同,大隋是一统天下了的,虽然时间比较短,可屈指算算,也有五十年,怎的就要和北周、北齐一样,混到分立史里去了。

    从李世民做出这个指示的时候,他就暗含了这样的意图。

    给李唐一个光辉显著的定位,让它名垂青史,成为人人都敬仰钦羡的朝代。

    这是李世民的宏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身体力行的治国理政,相当勤勉,然而,在充分发挥阳谋的基础上,并不等于,他就不会使用一些阴谋。

    这样的阴谋,其中就包括将隋朝放到北史之中并列,一定要尽量减低隋朝的存在感,让世人都记得,结束两百年中原丧乱的朝代是他李唐,前面那五十年,完全是不重要的。

    不仅不重要,还出了隋炀帝这么一个光明伟岸的好大喜功的荒诞皇帝,要把他的种种恶形恶状都记载下来。

    真的、假的、半真半假的都写进史册,就是亲表哥又能如何,现在也还不是任我评说。

    李世民从不讳言,他对著书立说之事如此热衷,也是因为关注史官们会如何评价自己。

    每每他们写成一卷,李世民都会亲自检视,把其中那些他认为有损大唐形象的描写全都删去。

    然而,就是这样,他还是有很多不满意。

    作为史书的编纂者之一的房玄龄,几乎是几人之中和他关系最亲近的人,于是,这项呈送文稿的大事,就交由他来处理了。

    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能做,而是只有他一个人愿意去触这个霉头。

    每次去呈递文稿,总是要接受李世民的挑三拣四,明明李世民的文采根本比不上其上几人,可他仍然是处处不满。

    当然,他也不至于堕落到那种,你不按照我说的写,我就送你进大牢的地步。

    可他的挑剔也暗含了这个要求,按照我说的写,你懂的。

    越是这样挑挑拣拣,还不说明确的人,越是难伺候,久而久之,能躲避的也就躲避了。

    只剩下房玄龄这个可怜人,跑来应付李世民。

    这一次,呈送的卷册是关于大隋地理志的部分,因为和人物记载无碍,所以,房玄龄也是心情很好,这玩意若是还能挑出问题来,那他也太难伺候了。

    他们的差事也就没法干了。

    “玄龄,太子最近如何?”

    房玄龄正在发呆,掐算着,街鼓很快就该响起了,老卢已经做好了饭菜在等着。

    看案上的卷册越来越薄,李世民看的很认真,脸上也没有什么异样的神情。估计再过一刻,他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这些卷册目前还都是样品,要等到李世民认可才能正式定稿,收入凌烟阁。

    已经开始为退走做心理建设的老房,猛然间听见这一问,虽是训练有素的抬了头,可那表情还是有些管理不善。

    至少,从李世民这边看上去,房玄龄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应该还好吧。”他这样含糊的应了一句,抬头观察李世民的神色,世民对他的反应很不满意。

    这样敷衍的回答就说明,房玄龄对他的处置有意见。

    是啊,这样表现肯定是有意见。

    房玄龄是朝廷肱骨,又不是耳聋眼瞎的八十岁乡野村夫,怎么会没有听说那夜搜查东宫的事情。

    东宫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在历朝历代太子都是仅次于当朝皇帝的二号人物。

    这样重要的人物,竟然被李世民禁足,还在东宫大开杀戒。要知道,自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在后宫开杀戒,已经是极其少见的事情了。

    这样石破天惊的大事,若是在以往,早就引起朝廷上的轩然大波了。隔日上朝,李世民也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要迎接朝臣们的一包包口水,赞同的,反对的,婉言进谏的,吵吵嚷嚷的,他全都会接受。

    可问题是,这些言论在哪里?

    他等了好几天,一封有关这件事的奏疏都没有收到。

    这着实不正常,李世民不是傻瓜,很快,他就察觉出异常的原因,几大老臣谁都没有说话。

    长孙无忌称病在家,作为第一国舅爷,他要避嫌,李世民表示理解。杠头魏征这次也按兵不动,他是李承乾最重要的一位师傅,立场实在不容易站稳,李世民也表示理解。

    可其他人呢?

    怎的也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