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屋 > 穿越小说 > 大明之五好青年 > 第六零四章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
    随着苏松嘉湖杭团练和官军黯然撤退,江浙彻底成了杨信的地盘,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靖难军各部迅速接管各地防务……

    期间没有遭遇抵抗。

    江西的官军及团练撤离安庆并在湖口重新设防。

    湖广军渡江北上。

    他们在黄梅及大别山各处关隘布防。

    汪秘书家很自觉地撤离黄梅然后前往南京,不过她家的产业肯定没人会动的,虽然至今她还是汪秘书,但在镇南王手下可是炙手可热,这样的人家还是没人敢招惹的。

    而北线止于淮安。

    因为徐州被天启要去,划入了山东布政使司。

    这个地方太重要。

    如果杨信控制徐州,那么运河与黄河就对他敞开大门,所以朝廷必须控制徐州,既然这样杨信也懒得跟天启争了,徐州成为卢象升的驻地,靖难军止于邳州,宿州,亳州。实际上未来淮北除了极少数可以通过水利建设灌溉的地方,其他都要相继南迁并想办法往台湾扔,那里才是未来最安全的。

    淮北肯定不行。

    至于浙江境内依旧止于江山,正好向南堵仙霞关,向西阻隔江西。

    而温,处,台三州士绅虽然悲愤地仰天长啸,但他们终究无法抗拒这杨信所说的天下大势,天启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又没能力自保,除了委委屈屈地投降杨信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最终这三地士绅也老老实实投降。

    用了一个月完成自己地盘控制的杨信紧接着开始分田地。

    九千岁这时候才离开。

    不过是带着杨信缴纳的所有夏税粮一起离开的……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啊!”

    站在京口码头上,九千岁看着身旁驶过的一艘艘运粮船感慨着。

    他这是说实话了。

    去年才经历了席卷绝大多数府州县的大旱之后,北直隶今年又开始了水灾模式,在西山洪水横扫京城后各地水灾不断蔓延开,甚至就连河南都开始加入水灾模式。而冀东一带蝗灾又一次爆发,再加上依旧没有停止的到处地震,九千岁真得很难,眼看着头发都快白了。

    “这以后真就像你说的,咱们大明几十年天灾?”

    他说道。

    “大爷,我需要骗您吗?”

    杨信说道。

    “也是,这两年的确这些天灾就跟赶集一样往外冒,过去虽说也年年遭灾,可不像这两年一样,各种天灾挤的密密麻麻,地震,水灾,旱灾,蝗灾,居然还有大风成灾,这天的确是要变了啊!”

    九千岁说道。

    他说的是不久前常州的台风。

    台风在苏南登陆,然后在各地横扫而过,遭灾最狠的是靖江和江阴等地,这种事情江浙年年有,但北方来的九千岁还是第一次见识,话说台风过境的威力,对于他来说未免过于震撼了。不过作为最早的民兵区,这一带防灾救灾能力也让他震撼,那些带着民兵顶着狂风暴雨四处抢险的地方官更让他刮目相看,这些在他看来无比廉洁,而且为老百姓甘于舍生冒死的地方官简直就是奇迹。

    “您回去告诉陛下,终有一天他会知道,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陛下的江山。

    最多到后年。

    他就会知道我才是对的。

    至于您,回去以后最好的办法还是继续推广地瓜,这个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真能帮着咱们撑过天灾,也不是说都种,至少让每家每户都种一点备荒。这个又不占那些良田,原本就不过收三四斗的薄田尽量种地瓜就是了,就算士绅不想种,大不了朝廷用地瓜折一部分田赋,或者干脆由陛下下旨,在大明范围內禁除了地瓜和高粱以外的酒。

    尤其是米酒。

    我这边接下来会下禁酒令。

    除了高粱酒和地瓜酒,其他所有粮食酒全部禁绝。

    您在北方可以收地瓜和高粱酿酒然后向这边卖,我会给这些酒免税,也算是给您的一点礼物了。”

    杨信说道。

    米酒禁令已经准备发出。

    不过肯定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故意破坏,哪怕这个禁令是他发出,江浙喝米酒的习惯是改不掉的,现代都改不掉何况这时候,不过有禁令再加上一定的查禁力度,总会让米酒的数量下降,尤其是公开场合,肯定不会有太多喝的了。

    过去米酒消耗就是士绅,那时候他们有的是粮食,一年能喝掉几百万石。

    但现在士绅哪有粮食喝。

    最多都在市场上买酒,只要通过严禁米酒,让米酒成本维持在始终高价位,同时用低价地瓜酒和高粱酒在市场上冲量,终究还是会逐步让一部分喝低端酒的习惯高粱酒和地瓜酒。大不了杨都督亲自带头,然后逼着那些手下官员也喝,有敢喝米酒的直接撤职罚款,这样就可以从北方引进这些低价酒,同时哄着北方增加地瓜和高粱的种植面积。

    士绅们肯定不支持种这个。

    他们只要收租不收这个,那农民想种也得考虑一下是否划算,但如果可以把这个变成银子就不一样了。

    “此外还有棉花。

    我这里民兵以后都交粮,棉花和桑的种植肯定减少,那些织户需要的丝和棉肯定会增加外购,之前运河两岸已经变成产棉区,接下来士绅肯定还会增加棉花产量。

    但棉花终究不能吃。

    您可以告诉他们,我已经组建了足够庞大的商船队,这些商船不仅仅是从外面购买大米,还将从外面运来棉花,印度的棉花比国内更好,甚至还有埃及的长绒棉,这个超过国内任何一种棉花。估计今年第一批从印度满载棉花的商船就会返回,那时候棉价暴跌,他们可别骂我。”

    杨信说道。

    这是他解决本地棉纺原料问题的唯一手段。

    大量从国外买棉花就是了。

    和买粮食一样,所有运棉运粮过来的商船都减税,反正棉花在印度和中东也不贵,接下来不说进入蒸汽时代,首先新式水力纺纱机,新式水力织布机这些都得推广了。

    棉布的人工成本下降,抵消外购棉花的采购成本。

    再说大明棉布出口本来就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过去受限于海外贸易的运输成本,现在随着海上的全面开放和商船数量的暴涨,运输已经不再是问题。大明也不是英国,向印度卖棉布还得绕半个地球,这里装上货俩月就到果阿了,一边从印度进口棉花一边利用人工成本,再向印度倾销棉布……

    这个生意很好。

    如果印度那边棉花涨价……

    派舰队去找茬揍一顿,逼着他们掏赔款就是了,把赔款拿回来给纺织厂补贴或者减税。

    玩这个镇南王都懂。

    甚至鼓励商人在海外弄殖民地种棉花,要不然怎么鼓励向外,一是种粮二是种棉花,这时候矿产资源不需要掠夺,工业化还没到需要对外掠夺矿石的程度。支撑欧洲人满世界跑的关键除了商业就是种植业,而棉花始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蔗糖,再就是咖啡。

    杨信想要人去殖民,也只能用种植业推动。

    但首先得限制国内种植棉花。

    否则光国内就足够,谁还会往外跑着种棉花?

    桑蚕倒是次要的。

    因为这时候欧洲也一样有,大明的丝织品只是更高端,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廉价,生丝价格太低,荷兰人买了运回欧洲,翻几倍的价都能卖出去。

    这个加税就行。

    这些年丝织品加税之后,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加税还是少了,加到百分之五十都没问题。不过桑蚕的确对粮食的影响不算大,因为桑树多数种圩,圩上种桑,圩田种稻,旁边水沟养鱼,这是江浙水网区的标准模式,真正对江浙农业破坏严重的,就是棉花。

    “大爷不像你,你有刀子逼着他们做你想做的,大爷做多了,刀子就得落在大爷头上了!”

    九千岁叹息着。

    “锦衣卫是把好刀,您得好好磨利了。

    该动刀就动刀。

    实在不行还可以从我那里调用人手,老黄还留在那里,你们也都是老兄弟了,他会帮您,要弄死谁还可以暗中下手,孝祖做的就很好,且不管人是怎么死的,死了的人终究会让活着的心惊胆战,不方便抓就让他暴毙好了。

    锦衣卫是干什么的?

    不就是替陛下做那些不方便做的事情吗?

    要是有人敢反抗,那九边的兵马都还在,满桂,曹文诏,张神武这些人哪个不能用?您回去把满桂调回来当蓟镇总兵,有什么闹大了的,直接让他带着骑兵进京,闹?我就不信他们再闹还能闹过铁骑兵?有我在南边看着,还有人再想搞大同国那出,不用陛下出手,我就去给灭了,这样您还怕什么?

    该动谁不用怕!”

    杨信说道。

    他的那些老婆们肯定不能留在北方,都得迁到南京来,但北方的地盘也不能丢,所以黄镇会继续留守新城堡,而且杨家之前也已经开始了冀东的垦荒,甚至就连引滦的渠道都快建成,这片新的产粮区同样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