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屋 > 穿越小说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 第二百四十八章 路难行(一)
    李孟羲纵然知道汉字是甲骨文演化来的,也知道用象形法去教弟弟以及和弟弟这般大的小孩子识字,是最好的方法。

    可是,尽管知道如此,李孟羲在教育工作的道路上势必困难重重。

    除了一些简单字体的字形是怎么演化来的,李孟羲能猜出来个大概,绝大多数字体李孟羲没有足够的古文字知识去了解其字体演化的过程。

    “火”字,中间的确是个小小的人字,这个人字,就像弟弟猜的那样,是人的意思,左右两边的,应该不是代表的人的两个胳膊,两个点向上斜举着,难道是代表投降吗?

    不对。

    “难道是举着火把,一个人,双手举着火把,所以火字会是这样写吗?”李孟羲突发奇想。

    一个人,双手举着火把,这个字形就是“火”字,很合理。

    李孟羲自觉找到了答案,他左右看看,没有火把。

    晚上再教弟弟写字吧。

    马车在土路上吱扭吱扭的行驶着,大军行军走的是官道,是最好走的路。

    所谓的官道,就是一条也不怎么宽,比马车稍宽的普通土路而已,因为经常有人走,道路上的泥土被踩的很密实,比其他烂泥地稍微好一点。

    连水泥也没有,土路能平坦到哪里去。

    马车路过一个大沟,车体狠晃了一下,车头处睡着的车夫老铁被这一个晃荡给晃醒了。

    老铁迷迷糊糊的醒来之后,先是忙回头看了一眼,看李孟羲兄弟两个还在车上,老铁放心的继续靠着车栏睡觉去了。

    那么晃荡了一下,老铁还以为是李孟羲兄弟两个谁掉下去了呢。

    从老铁这儿就可以看出,军中现在最悠闲的职位,就是车夫,或者说是车把式。

    车夫赶车的时候,就坐在车头,也不用下地走路,别人走一天累死累活,车夫们能在车上悠哉悠哉的睡好几个来回。

    牲口拉车的时候,是不用人看的,牲口会自己跟着前边的车队走。

    畜力车虽然功效低级,但是属于真正的智能车辆。

    大地上,窄窄的一条土路弯弯曲曲的延伸到远处,路上是一辆接着一辆的马车。

    李孟羲看着寒酸无比的土路,不由心想,如果是平坦的路面,车辆能走的更快,运输效率也就更高。

    古代修路会用三合土来铺设路基,三合土是什么配比李孟羲不太清楚,李孟羲想到了另一种好用的玩意儿——土法水泥。

    水泥怎么做的李孟羲还真了解一点,前世隐约看到过,最早的水泥,是用粘土和石灰石放在一起煅烧,烧成熟料之后,再磨成粉,最终的成品水泥,就有遇水变硬的特点。

    李孟羲甚至还清楚水泥路的建造过程。

    那是前世,村村通工程刚开始时候,李孟羲那时还在上小学,放学之后跑去看修路,全程目睹了路是怎么修的。

    首先是,要把泥土的地基给修平,凸起地方给铲掉,坑给填平,然后用压路机给压了一遍又一遍,把路压的跟书本那么平。

    接着,就是浇筑路基了。

    当时村里干活的大人们,是用铁板做模具,大致原理和做土胚差不多,先把模具铺在平整的地基上,然后把水泥和沙子石子石灰等浇筑材料混合起来之后,把浇筑材料倒进模具中,等水泥干涸了,一段又平整又结实的路就凝固好了。

    其中还有用到震动泵,一种不知原理的震动机械,其作用是通过震动,把水泥压的很密实,提高强度。

    震动泵汉末是没有的,也无法发明出来,但没有震动泵也是可以的,可以用人力的方法,在路块上放上木板,然后人站在上面踩,依靠重力一样能把水泥压的密实。

    然后还有一种像是大熨斗一样的,负责把水泥表面抹平的的工具,这玩意儿,汉末同样没有。

    磨平的工具就更好找替代品了,随便找个木板,加个把手,就可以用来进行抹平工作。

    其余的技术细节还有,比如水泥路每隔几米,就用切割机横着在路面切一道长痕,李孟羲猜测,这是为了防止路面开裂。

    关于水泥路的寿命和承载能力,绝对很强大。

    李孟羲前世住在农村,村子靠河,河里河沙很值钱,人们在河边开了沙场,经常有拉满沙子的大卡车从水泥路上走,路还没事。

    大卡车在水泥路上走了有半年,村里人不让他们走了,据说其他村的路卡车走多了,就给压坏了。

    压坏的水泥路李孟羲见过不少,路基被压的四分五裂的,都是裂口。

    纵然是这样的水泥路,依然远比土路平坦,下雨天还没有泥巴,放在古代,简直是神器。

    目测厚度只有二十公分厚的水泥路,能经得住几十吨重的满载河沙的重卡的碾压,而汉代的马车,就算装满一车粮车,粮食摞的高高的,一辆粮车,有个五六吨就不错了。

    二十公分厚的路基在汉末完全够用了。

    甚至十公分的路基也够用的。

    汉朝修路,用的三合土等原料,且工序复杂,哪里有水泥方便。

    从工时和造价来比较,当能大量生产水泥之后,依然是水泥路造价便宜。

    李孟羲想着,越想越觉得,水泥有时间完全可以鼓捣一下。

    所需的技术条件汉代全有了。

    场地:石灰窑。

    材料:粘土,石灰石。

    配比暂时不知道,不知道粘土和石灰石按怎样的比例配比,烧制出的水泥性质最好。

    但这不是问题,初中物理就学过,控制变量法等科学实验法,用一份石灰石,控制石灰石不变,然后配上用不同质量的粘土一次次烧制,多试几次,用不了几次就能烧制出能用的水泥。

    粘土是很廉价的材料,石灰石同样廉价,唯一费钱的可能是木柴和烧窑的人工,以及后边研磨水泥料所需的人工成本。

    烧窑跟炼铁,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炼铁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炼制单位的铁,所消耗的燃料比生产水泥的消耗更大。

    因此,以铁的价格预估,李孟羲觉得,水泥的生产成本不会太高。